好好讀健康

從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官宣調查表示:全國女性進入中年之後,常常感到關節僵硬,容易疼痛。

婆婆媽媽愛運動還好,不運動更不好,最怕50+後肌肉不夠腳沒力!

從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官宣調查表示:全國女性進入中年之後,常常感到關節僵硬,容易疼痛。許多人擔心,運動是否會讓關節受損,增加罹患關節炎風險?根據國外一項超過5000人的調查性研究發現,47~58歲區間的婦女,高活動量可以減少未來幾年的關節炎發生。由此可知,適度運動可以保護關節,不運動反而不好。


破除舊觀念,適當的肌力訓練是必要的。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建議,大肌群應每周訓練2~3次、休息間隔48小時。進行運動前,建議應讓關節周邊肌肉進行數次的收縮作為暖身,當周邊肌肉疲勞時,不要勉強運動,因為肌力不足時,衝擊力量易造成受傷。再者,利用伸展運動,可維持關節活動度,也可減緩關節僵硬。伸展拉筋時,拉到關節感覺緊的位置即可,不要過度拉伸,過度伸展易造成拉傷,若有嚴重骨質疏鬆者,可能還有骨折風險。


追根究柢,問題出自「運動,就會受傷的認知!」

50+後的哥哥、姊姊們,對於運動二字只知「要活,就要動!」但實際日常上卻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深怕動太多就會一個不小心閃到腰、筋骨關節經不起扭轉跳躍,於是導致身形日漸發胖、精神不濟的形況產生。關節專家張曜任醫師表示:藉由運動提高活動量,所選運動應為低衝擊性,以及盡量避免會引發提高關節炎的風險因子,如肥胖導致關節過度受力及關節受傷等。依據運動生物力學研究,行走、跑步或跳躍時,著地瞬間,下肢關節的受力最大,此時最容易超過負荷造成受傷,關節周邊的肌肉若無法協助吸收衝擊力,較容易產生受傷情形。


因此,對於體重較重者,可選擇瞬間衝擊力較小的運動,例如騎乘飛輪取代跑步機,或於水中運動,利用水的浮力減少衝擊力。由於人體關節是由多個部分組成,包括韌帶、軟骨和骨頭等,所以運動時突然的撞擊、轉彎或加速等動作,容易對膝蓋、腳踝、腰部等關節造成壓力和扭曲,導致軟骨磨損、韌帶拉傷等損傷,這對關節而言恰如經歷過一場地震,地震的震動會使房屋的結構產生變形,進而導致房屋震後鬆動、裂痕和損壞。


遇到關節受損的問題時,也需要及早採取行動,保護和修復受損的關節,以避免損傷進一步擴大和影響身體的功能和靈活度。但絕對不要本末倒置「怕受傷,就不再運動」邁入樂齡族前就開始自暴自棄,多數時候不運動更會使筋骨關節壞得更快!


對症下藥吃對保健品規律運動,人生越活越幸福

成年人在5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會減少8%,大腿肌肉力量也會每10年下降10%至15%,如果一直不處理,年紀大就會發生「肌少症」。當然我們都知道,其原因包括年齡、活動量不足、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和發炎等。


選擇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以及卵殼鈣、鮭魚鼻軟骨萃取物,有助於維持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發育及健康。很多長輩因為年紀大,自覺體力不好,就不想活動。醫師建議家人要多陪伴、鼓勵長者運動,循序漸進增加運動量,持之以恆,才會有好的效果。


肌肉不夠腳沒力,補給MSM來加強關節力!

MSM是Methylsulfonylmethane的簡稱,中文名為甲基硫醯基甲烷,是一種有機硫化物,屬於dimethyl sulfoxide (DMSO)的氧化型態。在人體中的含硫化合物85%都以MSM的型態存在,而含硫基團對合成角蛋白(keratin)極為重要,所以MSM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化學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