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甜蜜負荷,媽媽手會好嗎?說穿了就是關節長期抗壓而來!
什麼人容易得「媽媽手」?多數男性可能不太了解這樣的病症,但其實這樣的病症不太分性別,而是多數女性習慣用同樣動作、反覆去做、總是長時間維持。
於是,「媽媽手」常見於三十至五十歲的女性,根據統計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六倍。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如洗衣服、扭毛巾等。而新手媽媽們因懷孕未期賀爾蒙的改變,滑囊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此時,只要稍有施力不當,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等,便容易患上「媽媽手」。然而,「媽媽手」並非媽媽的專利,若爸爸照顧嬰兒,也容易得此一病症。
其他行業中,如果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者,也可能得到此症。例如:長時間打字的職業、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服務生、把書本上架的圖書館員工、常使用手機的「拇指族」,運動項目:大拇指要特別用力的動作,例如投擲、拿球拍的運動.投擲運動:棒球、壘球;拿球拍的運動:網球、桌球、羽毛球。都屬於高危險群。
為什麼有「媽媽手」這樣的稱呼?
「媽媽手」又稱「迪魁文氏症」,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它是指位於手背大拇指側的支持帶出現增厚,壓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extensor pollicis brevis)及外展拇長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的肌腱和滑膜,引起管道的狹窄、管道兩端的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嚴重時肌腱的滑動受限,或造成粘黏。
「媽媽手」有什麼特殊症狀?
主要症狀是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甚至無法使力。一旦發生粘黏,會出現緊繃的感覺,大拇指活動時會被「卡住」,甚至可觸摸到凸起的腫塊。
觀察診斷「媽媽手」的反應?
要診斷為迪魁文氏症,醫生會確認患者是否有以下兩種表現:
一、拇指側的手腕會壓痛。
二、握拳尺偏試驗(Finkelstein Test)陽性的表現。握拳尺偏試(Finkelstein Test)的方式是,大拇指彎曲握在掌心中,手腕彎曲向小手指。如果這導致了大拇指側的手腕疼痛,即是陽性的表現。至於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可進一步評估發炎水腫的情形,X光或其他影像檢查則有助於排除其他疾病。
「媽媽手」之鑑別診斷容易與「媽媽手」出現類似症狀的疾病有:
一、大拇指手腕側的退化性關節炎
二、腕隧道症候群
三、頸部神經壓迫
媽媽手的治療方式?
輕微的個案,在急性發作時,要患者不使用大拇指的活動,適當的休息,若有紅腫熱痛要則冰敷,時應可好轉。較嚴重的個案,則要施予復健治療,且考慮使用「護具」固定大拇指(不會影響其他四指)與服用消炎止痛藥,症狀才會逐漸好轉(約需時一個月)。更嚴重的媽媽手個案,可能需要局部注射類固醇,甚至開刀,才能緩解病症。物理治療包括局部熱療、電療、超音波治療及局部按摩等。疼痛症狀減緩後,可安排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同時,日常時刻更是要多補充 保健食品富含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 留意是否含有軟骨素及維生素D3成分、卵殼鈣、甚至有安心證明產地來源 。
日常生活要注意的事項包括:
一、無論單手或雙手在抱嬰兒時,盡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成水平狀,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可避免嬰兒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
二、哺育母乳時注意不要過度使用拇指,或是持續太久。
三、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必須避免拇指長時間、經常重覆的動作。
最後要告訴讀者朋友,若有媽媽手何時應去看醫生?你已經嘗試過以下三種方式:
- 盡可能避免重複大拇指與手腕的動作
- 冷敷紅腫疼痛的地方
- 到藥局購買止痛藥服用;但疼痛依然繼續干擾日常生活的活動時,就應該要就醫了。
媽媽手的預防之道?
要避免媽媽手,平常需讓大拇指的肌腱有充足休息時間,以減少媽媽手的發生機會。就是適度讓手部休息,盡量減少拇指手腕的動作如避免大拇指「捏,抓」的動作。因此有家中成員罹患此症狀時,其他家人應適時協助,伸出「援手」,像是分擔家事、幫忙小貝比洗澡……等等。這樣可讓患者大拇指、手腕有充份的休息機會,進而使症狀早日改善,可以選擇日常食用高單位保健食品北海道鮭魚鼻軟骨而得到的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因為特殊的萃取技術使蛋白質仍保有三股螺旋結構,因為結構沒被破壞所以更具吸收與利用效率,是針對身體靈活度的保養成份。